生物大分子藥物是本世紀藥物研發(fā)中受矚目的領域之一,在醫(yī)學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。其種類包括蛋白質、多肽、抗體、疫苗、核酸等,在腫瘤、心腦血管疾病、神經退行性疾病、免疫性疾病、肝炎等重大疾病的治療中起到關鍵作用。然而,生物大分子藥物在生產和應用層面仍然存在諸多難題,如體外穩(wěn)定性差、分離純化困難、免疫原性強等問題。與此同時,生物大分子藥物通常比小分子藥物對微粒污染更加敏感,這種敏感性會增加生產過程中的風險。
大分子注射器是參考豹紋陸龜(Stigmochelys pardalis)設計的,它由尖尖的塑料拱頂和環(huán)形金屬底座組成。因為重心低,再加上形狀的優(yōu)勢,無論怎么掉落,它都能很快自動調整成直立的姿態(tài),讓開口對準胃壁(不過,這只在空腹狀態(tài)下有效)。
完成姿態(tài)調整之后,藏著裝置里的彈簧就會松開,把一根含藥的迷你“針頭”扎進胃組織里。這不是普通的注射針頭,它是直接用胰島素加上可降解的輔料壓制成的。扎進胃壁之后,這根小小的“針頭”會自行溶解,并向組織中釋放胰島素。
那彈簧又怎么自動松開呢?這里使用了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:糖。研究者用一點焦糖化的蔗糖(想象一下糖葫蘆外面那一層)把小彈簧粘住,而進入胃部之后,胃液溶掉糖,就可以讓小彈簧自動彈出,發(fā)射與之相連的“胰島素矛”。
目前,這種“可以吃的注射器”還處在研發(fā)早期階段。在初步的動物實驗中,這看起來是個可行的方案:扎進胃粘膜的胰島素成功降低了實驗豬的血糖水平,效果和傳統(tǒng)的皮下注射差不多,短期內也沒有造成任何胃部組織損傷。不過,在真正投入應用之前,人們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。